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的興起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的3月,為拉動內需,刺激消費,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《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》,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在中國正式破冰。
2010年1月,中國銀監會正式啟動了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審批程序,首批審批通過了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,分別落戶于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天津。從此,我國消費金融領域的試點及創新舉措正式落到實處,也意味著在國外發展了數百年之久的消費金融行業在中國正式啟航。
從首批消費金融公司成立至今,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的數量也從最初的4家,增加到如今的近30家,全行業的資產規模和經營收入也迅速增長。
如今,消費金融市場已經打開,更多玩家紛紛入局,隨著流量巨頭二八效應顯現,行業也逐漸趨于良性發展。“消費金融良性發展的關鍵是行業自律。”業內人士呼吁,行業是否能保持自律將成為市場與公司持續發展的關鍵。
走過規范期
2009年,消費金融行業正式拉開帷幕。那一年,銀監會頒布了《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》,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成都各設立一家公司進行試點,消費金融公司自此成功設立。
2013年至2014年,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。值得一提的是,2014年,尚未改名京東數科的京東金融推出了國內首款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“白條”,開辟了消費金融的互聯網時代,行業發展大幅提速。
2015年,隨著螞蟻金服等互聯網巨頭相繼推出各自平臺內的消費金融產品,消費金融進入高速發展階段,場景、流量、資金等競爭點趨于白熱化。
另一方面,隨著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,套利、共債、獲客等一系列風險也開始暴露出來,如現金貸、校園貸存在的過度消費、過度授信等問題,嚴重偏離了消費金融的本源。
自此,監管部門開始加大整治力度,多部委就消費金融業務頒布了多項規范管理通知,分別針對校園貸、套路貸、無場景高利現金貸進行了清理整頓。
其中,2017年12月,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、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《關于規范整頓“現金貸”業務的通知》,監管政策明確規定,暫停發放無特定場景依托、無指定用途的網絡小額貸款。
政策對行業亂象的及時清理整頓,能夠取締風險過高的產品,關閉無業務資質的公司,為行業長期發展提供良好規范的市場環境。
場景,脫虛向實
長期以來,投資、消費、凈出口一直是拉動我國GDP增長的“三駕馬車”。其中,投資和出口對經濟的拉動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。但自從2014年起,消費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當中的第一驅動力。
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前三季度,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97798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同比增長6.2%,比上半年回落0.1個百分點,比上年同期回落0.5個百分點。從消費來看,前三季度,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速為8.3%。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.5%,拉動經濟增長3.8個百分點,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。
當前,消費是最終需求,促進消費對釋放內需潛力、推動經濟轉型升級、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。在整治亂象的同時,國家對消費金融行業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。今年8月27日,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《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》提出,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,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。
此外,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19年7月份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73億元,同比增長7.6%。而央行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12月,我國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37.79萬億元,同比增長19.90%。對此,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許凌曾指出,雖然社會消費水平在穩步增長,但比起個人信貸的增長速度仍然是不匹配的,這說明消費金融滲透率不高,大量的個人信貸并沒有真正與消費場景結合。
業內分析人士指出,消費金融的場景既是批量獲取客戶的需求,也聚焦用戶特征,但最重要的是,場景是風險管理的需求。消費場景中,客戶資質、消費需求、資金流向等信息可用來對貸款用途的真實性進行判斷,防止欺詐、騙貸;對客戶資質水平進行評估,預測客戶還款能力;同時,控制交易和資金流向,形成了資金、信息、商品的閉環。一些信貸場景具備在一定期限內較強的客戶黏性,金融機構能夠及時獲取到借款客戶的貸中、貸后信息。
由此可見,購買行為伴隨著個人信貸需求,場景將成為消費金融服務中重要的市場切入方式及風險管理模式。目前消費場景化已覆蓋3C產品消費、租房、電商、二手車、大學生、藍領消費、裝修、旅游等細分領域,部分市場的競爭已趨于白熱化。
雖然金融監管一直在強調“脫虛入實”,但在消費領域方面,經歷多年的野蠻生長以及各類金融創新產品的涌現,消費金融的邊界已被泛化。例如小額現金貸款業務。目前市場上很多機構看似在做消費金融,實則以消費金融的幌子做小額現金貸款業務。除了阿里、京東、美團等幾家大型電商企業,很少有企業具有規模化的消費平臺,在缺乏消費場景的情況下,信貸消費很容易在利差收益的誘惑之下,演變成各種高利貸的通道。
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也曾剛指出,目前消費金融領域確實有不規范的地方,需要進行監管上的規范,如很多沒有牌照的機構做一些持牌者才能做的事情、對個人信息的不保護現象等,未來監管與創新應該是并行的狀態。
自律,良性驅動
消費金融良性發展的關鍵是行業自律。
未來,行業的統一監管、融資渠道的多元化、個人征信系統的完善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,但自律才是行業良性發展的內在驅動力。
應該將“自律”的要求轉化為“自我保護”的需求。許凌指出,為了良性發展,消費金融行業的當務之急是嚴格自律,建立審慎的文化,保持對風險的敬畏之心。
對于用戶來說,許凌表示,充分了解借貸風險是幫助他自我約束的重要因素。信用卡業務剛起步的時候,銀行經常起訴惡意透支的人,經過幾次大事件的教育后,市場上惡意透支的人群已經在慢慢減少。
事實上,很多”老賴”其實不是存心詐騙,而是他在借錢時沒有意識到利率這么高。如前所述,30%左右的利率在經過復利計算、附加費用之后能達到100%甚至更高。由于借貸者不知道真實的利息,使得他丟失了”自律性”。因此,借貸機構應該充分、完整地披露借貸成本,讓借款人充分了解不自律的代價,從而激發他”自我保護”的機制。
對于企業來說,許凌指出,如果企業明確知道貸款利率不能超過某條紅線,否則就會面臨一系列處罰和損失時,企業就會自然地遵守自律原則。根據歐美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軌跡,中國的消費金融還將進一步發展,但不能讓劣幣驅逐良幣,放任企業以消費金融之名行現金貸之實,否則會讓整個市場為之埋單。
值得欣慰的是,監管正在加快頂層設計,以期進一步建立“自律”“克制”的文化,為行業的理性發展護航。